#發電
-
核融合發電睽違半年再突破 淨能量增益超越前次150%
|全球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(LLNL),繼去(2022)年12月首次在核融合反應中,實現產出能源大於消耗能源後,今年7月底稱再度達成「淨能量增益」,比例也突破前次的150%。
-
7日風光發電量創新高 共達806萬瓩
|生活天氣炎熱,也讓外界關注國內的用電情形,日前台電被爆出使用核電廠內的輕柴油機組供電,被質疑是在發黑電,對此台電強調沒有黑電、有綠電,週五的風光發電量創下新高,但外界仍質疑,如果國內不缺電還有推動協和電廠的改建必要嗎?
-
台電講供電無問題 外界質疑協和改建必要性
|天氣熱、用電狀況也愛關心,日前國民黨批評台電講、核電廠內有用輕柴油機組、咧供電,這是在發烏電,對此台電強調,發電攏有紀錄,毋是烏電。另外這禮拜五,風電佮光電的發電量創下新懸,台電強調、供電袂食力;但是對此外界質疑,若是國內無欠電,最近爭議真大、中央大力推捒的協和電廠改建,敢真正有必要?(這則新聞標題、前言為臺語文。)
-
冰島地熱資源豐富 可供應9成家戶熱水及用電
|全球冰島位在北美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縫隙上,因火山活動頻繁,充滿豐富的地熱資源,9成的家戶熱水和用電都是用地熱供應。冰島如何從20世紀靠燃煤發電的貧窮國家,藉由前膽性的能源政策,轉型成全球綠能技術的領導國,甚至成為歐洲企業設置資料中心的首選地?
-
協和電廠四接3.0方案被批破壞生態 地方正反意見不一
|環境台電推動協和電廠油改氣、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計畫,不斷修正,已經來到3.0東移方案,仍遭在地團體質疑破壞海洋生態,不過上午有支持改建計畫的在地人士與專家學者跳出來表態支持,認為協和改建不只對基隆健康、生態、財富三好,也對全台灣都好。
-
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,氫能將為可能解方?【獨立特派員】
|產經氫氣,被視為終極的潔淨能源,是達成碳中和以及淨零排放的重要選項。2023年,台灣的氫能元年,在經濟部頒布的氫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,氫能的應用從今年開始。台灣在氫能的布局上,如何跟上各國的腳步,無法單靠產業之力,需要政策的支持並與國際合作,才能邁向淨零之路。
-
印度逾250家醫院改太陽能發電 免除靠手電筒接生窘境
|全球印度的電力不穩,有些地方一跳電就是好幾個小時,對醫院造成困擾,有時還得靠手電筒來接生嬰兒。現在則透過在屋頂架設太陽能板發電,有250多家醫療機構獲得穩定可靠的供電,除了讓病患可以安心看診,醫院也能節省電費成本。
-
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今三讀修正 明定建物須設太陽能光電等規範
|政治立法院今(29)日三讀通過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,明定建物應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能光電板;另針對過去僅能依《溫泉法》審查的地熱能,亦增訂「地熱專章」規範其探勘及開發程序。
-
興達電廠建臨時海淡廠 5/20起日產1.5萬噸淡水抗旱
|生活南部水情吃緊,為了減少自來水用量,興達電廠內設置臨時海淡機組今(4)日開始送水,取代興達電廠冷卻時所用的自來水,預計到20日將達到每日1.5萬公噸水量,扣除電廠所需8000公噸水量,還有餘裕可以輸送到水公司的管線中加入供水行列。
-
澳洲關閉最老燃煤電廠 2050淨零排放仍難達成
|全球澳洲最老的利德爾燃煤發電廠,由於維修費高昂,製造大量汙染,今(28)日正式關閉,也讓澳洲的氣候政策再進一步。不過目前澳洲只有30%綠電,過去的政策多以燃煤發電為主,恐怕不容易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