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路歹行,不僅行人難走、開車也膽顫心驚
捲動體驗台灣日常。
上線時間 : 2023/5/8

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?

2022年12月CNN travel專題將台灣稱作行人地獄,報導中指出澳洲、加拿大、日本、美國等國都在官方旅遊建議特別提及台灣的道路狀況,美國國務院更是直指「許多司機不尊重行人的路權」,CNN travel報導評論,台灣若不改善道安問題,將無法吸引和留住國際旅客。

2011年營建署統計,全國有人行道的市區道路長度從3246公里增加至9460公里,成長近3倍,人行道普及率也從15.97%提升至42.49%,但人行道被汽機車占據、民眾陳情要求廢除人行道的事件仍屢見不鮮。

錯置的車本主義

「早期台灣的發展一直都是跟著美國的思維,就是大車主義。」交通專欄作家林柏勛解釋, 美國的住宅區與商業區涇渭分明,車庫與出入車道為每個社區或住宅必備的設施,台灣都會區住商混和的生活模式,其實並不適合美式車本主義,「台灣的道路環境就像野蠻的叢林,開車才能夠確保生命安全無虞,糟糕的環境加強了車本主義的思維。」

長年以來車本主義優先與都市計畫開發方式,讓台灣的交通死傷人數居高不下,2022年台灣 為13.2,近10年的平均死亡人數逾2900人。

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

計算方式為(死亡人數/年中人口)x100,000。

危險的交通環境不僅對觀光產業造成影響,也對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。2004年,世界衛生組織將道路事故列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,並指出道路事故將對國家造成龐大的疾病負擔與人力損失。

2019年台灣前3大DALY項目

資料來源:Our World in Data

根據Our World in Data最新數據顯示,台灣的道路事故在過去30年,一直是造成最多健康生命年損失的傷害。2019年台灣道路事故的 (disability-adjusted life year,簡稱DALY)逾17萬,即該年因交通事故損失的健康年歲共達17萬年,約該年的佔三分之一。

失能調整生命年(disability-adjusted life year,簡稱DALY)

公共衛生領域用來衡量健康影響評估的方式,透過計算因過早死亡而損失的潛在壽命、因健康狀況不佳或失能而損失健康的時間來評估疾病的負擔,有助於向民眾溝通各衛生議題的相對急迫性與資源分配的合理性。

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,2023年3月交通部針對人行空間提出改善方針,將「人車空間分隔」及「減少路口人車衝突」列為首要措施。

會殺人的路口

道安資訊查詢網資料統計,有一半的行人事故都發生在路口處,近10年來,每年都有近8000名行人在路口死傷。

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指出,「路口有右轉、左轉還有直行車,加上大車、小車等各式各樣的車輛,因此空間複雜度很高。」

路口是車流跟人流的交織處,往往也是事故熱區,不良的斑馬線設計更是「會殺人」,行人卻以為走在斑馬線上很安全。

運輸研究所因此提出了針對路口的改善措施,包含人行道外擴、行穿線退縮3至5公尺、增設庇護島、加強行穿線照明等。

先前影片 中,若該路段的行穿線退縮,或是增設庇護島應可以避免事故發生。

空白的人行空間

除了減少路口人車衝突外,「人車空間分隔」也是交通部道路改革的重點之一。

實際措施分為主(次)要道路、服務道路、號誌設計3部分,包含於實體人行道設施帶設置停車空間、騎樓整平、縮減車道寬度增加人行空間、路口10公尺內禁停等; 部分除參考前述設計外,也可設置標線型人行道,並於另一側或人行道旁設置停車空間,兼顧需求;以行人專用或 ,區隔路口行人及車輛穿越時間。

服務道路

提供都市內社區人車出入或至次要道路之聯絡道路。

特殊時相

如綠燈早開或遲閉等號誌管控措施,即道路一邊的綠燈比對向早亮或晚關。

雖然交通部將設置實體人行道作為主要措施,以標線型人行道為輔,但若都市計畫時未將實體人行道納入規劃,等房子和大樓蓋好、人搬進來、店家開了,要再增加實體人行道時,便容易招致民眾反彈。

「交通單位都是希望做實體人行道。」台北市交通局交通治理科科長林育生表示,但是缺乏預先規劃也會增加工程難度,難以銜接高低不一的住家騎樓、與原先的道路產生高低落差,導致排水不易、路燈與變電箱等設施無處遷移等,都是工程單位時常需要面對的問題。

服務於高雄市交通局交通工程科的莊哲維,也時常面臨類似的困難,加上實體人行道的施作曠日費時,過長的施工時間與噪音會引來民怨,因此更經濟、快速的方式就是劃設標線型人行道,透過標線將空間重新分配,「這是台灣現階段要快速解決行人有路走的方法跟手段之一。」莊哲維說。

新竹市學府路上裝軟質彈性桿。(來源/Google Map
台北市三民路113巷設置紅色的路緣石與反光裝置。(來源/Google Map)
日本東京都設白色防撞護欄。(來源/Google Map)

即便標線型人行道因為和道路無分隔,行人仍會暴露於機動車輛的風險中而飽受批評,倡議人本交通理念的台大土木系教授許添本認為,可以透過增設軟質彈性桿或路緣石來做出實體分隔,「主要就是要有實體分隔,能避免違規佔用,萬一有車子撞過來也可以當緩衝。」

今年2月,民眾在高雄市鳳山區文德國小後門處,拍下數十名學童手扶童軍繩走在馬路上的畫面,該照片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,短短幾日內地方政府和民意代表完成會勘,並劃上標線型人行道。

鳳山文德國小實例呈現了標線型人行道的施作速度有多快。

既然施作快速、成本低廉,為什麼仍有許多地方不僅缺乏實體人行道,就連標線型人行道的蹤跡都見不到,使得行人必須行走在車道上?

民意擺第一

新北市汐止區湖興里的里長郭書成站在路邊,和社區內的兩位長輩聊起社區道路的情況。

湖興里人口老化,平日上午社區內也有許多長者們在散步,伯爵街上雖然前後都有實體人行道,卻唯獨在45巷至51巷中間缺了一段,停滿了附近居民的汽機車。

「雖然有外勞,但有的老人家個性很急要自己走。」一位長輩站在路邊停放的2台機車間,邊說邊示範躲車的樣子,「就這樣躲,沒有人行道真的太危險。」

郭書成2018年當選里長後,在里內已推動劃設多條實體與標線型人行道,他也沒漏掉這裡,只是短短不到150公尺的道路,卻2度在動工前夕,被里民找來的民意代表阻攔導致失敗。

湖興里的構成是多個透天厝組成的小社區,郭書成解釋,該路段附近的社區住戶為了停車方便,多次向市議員抗議。

「其實之前我已經有跟他們溝通,只是我拿不到會議紀錄。」在第1次工程喊卡後,郭書成再度和社區管委會協商,卻同樣在第2次動工前被抗議,他帶著無奈語氣描述結果,「他們一樣打給議員,說不希望有人行道。」

「民意還是最困難的,經費就是求嘛,到處去要還是要得到的。」郭書成提到,他在說服民眾的過程中,常常會遇到許多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,「什麼我在人行道上比較容易被撞、車速很快有人行道會翻車。」

但這些多半是民眾為了一己之私所找的藉口,事實上人行道的設置除了提供行人通行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——增加行車視距,保障行車安全。

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第55條明定「路口10公尺內禁止臨時停車」,其目的就是確保駕駛經過路口時視野不受影響,同樣被交通部列為改革的目標之一。

實務上由於台灣的車道往往建置過寬,民眾常自認不影響通行,而隨意停放在轉彎處。

2020年,新北市蘆洲區環堤大道與永樂街38巷45弄交叉口,發生一起死亡車禍,幹道與支線車擦撞導波及行人,導致一名10歲女童不治身亡。事發後警方判定幹道車接近路口未減速,支線車則未禮讓幹道車先行,雙方都有責任。

但該路口處設著各式交通號誌,過寬的路幅設計也讓徇私的民眾違規停車,駕駛人視野變差,無法在停止線前判斷有沒有來車。

如果路口處有建置實體人行道,能夠強制淨空轉彎處,讓駕駛人有良好的視野,提升路口會車時的安全性。

無人行道下的行車視距
有人行道的行車視距

停止徒步

人行空間的完善也能夠帶來人流,進而帶動周遭商圈的生意,許多國家甚至會將繁華地段的車道封閉,改成只允許行人進入的徒步區。

巴西聖保羅州。(來源/Google Map)

除了台北市香堤大道廣場、高雄市愛河親水徒步區外,台灣大學附近的公館商圈也曾試辦過一段時間的假日徒步區計畫。

台北市政府《公館慢行徒步區試辦成效》報告提到,原先公館商圈假日時每小時的人流量約為1100人左右,設置徒步區後,增加至每小時1900多人,且周邊車道並不因徒步區的規畫而導致壅塞,行人的滿意度也十分高。

「車道就是快速經過,行人路過的店會比較多一點,而且行人慢慢走、慢慢逛還會想要吃東西。」林育生說,「可是店家覺得他們業績一直變少。」

2014年8月開始的公館慢行徒步區計畫,卻在2015年因為商家和當地居民的反對下終止,僅執行5個月。

類似公館慢行徒步區的規劃,卻遭周遭店家抗議的案例並不少,另一個案例發生在高雄市德祥路商圈。

「我大學在附近讀,所以也蠻常騎車來這邊,但下車之後都沒有地方走路。」「標線改造台灣路」的主編劉冠頡說。

標線改造台灣路是劉冠頡與莊哲維在社群平台共同創辦的討論空間,致力於溝通人本道路設計理念。在他知道有民眾陳情增設德祥路的人行空間後,便以陳情的方式向公家單位遞交規劃草圖。

劉冠頡提出的設計,除了在道路兩側畫設標線型人行道外,比較特殊的是人行道外側也有劃設路面邊線,供車輛停放,「這是變相的設施帶,其實就是讓路邊停車去保護行人。」

但實地走訪德祥路,仍有店家和外送騎士對店門外的標線型人行道感到不滿,覺得人行道使得民眾無法停車而降低消費意願,或是抱怨15米寬的德祥路已經夠窄了,為什麼還要劃設人行道?

該處居民和店家也曾和民意代表陳情,希望將人行道塗銷。不過劉冠頡說,因為也有許多人反映劃設人行道後「覺得更安全了」、「很好走」,在雙方聲量勢均力敵的情況下,德祥路目前仍維持改造後的樣子。

高雄市前鎮區的佛德街則是「標線改造台灣路」預計推動的下一個路段。由於該路段曾發生過事故,里長林泓澤便請交通單位前來會勘改善措施,因而和莊哲維認識,兩人一拍即合,對道路設計的重要性有著相同的想法。

該路段是附近小學的通學道路之一,但由於鄰近漁港,營業車輛出入頻繁,兩側攤商也多為勞工階級,因此比起取締,林泓澤更希望透過標線重劃的方式,改善駕駛與居民的用路習慣,進而讓民眾擁有安全的行人空間,「取締對於他們生活會造成額外的負擔,也會造成他們跟市政府之間的不信任。」

圖/莊哲維提供

由於里長和民眾的生活相當貼近,他也會利用這份優勢,趁里民到里辦公室來泡茶聊天的時間聊聊未來的規劃,並展示規劃圖輔以解釋,「里民可以協助我鼓勵隔壁住戶,告訴他們這樣設計的優點在哪裡,降低民眾的疑慮。」

步行者天國

「大部分人討厭爭執,覺得鄰居以和為貴,所以公共的利益就沒有人想要討論,只有那些反對的聲音會出的來。」郭書成說。

「我們都覺得怎麼可以為了自己的私利這樣子,可是我們沒有讓國家有一把劍或盾牌,去保護想保護的人。」平安走路許願帳戶的發起人韓中梅認為,導致台灣行人環境停滯不前的主因在——當有人尋求變革時,總會有利益受到侵害的人出來大聲反對,卻沒有人出聲支持變革。

這也是韓中梅發想平安走路許願帳戶的動機,她希望藉由群眾標註的方式,讓關心行人環境的民眾自由上傳身邊的道路情況,這份資料最終能成為里民對里長、民意代表對政府單位提出行人環境的相關建議時的工具,「你給的盾牌越多,顯然可以做的事情就越多。」

即使有議員支持並想要推動人本交通,「他們沒有辦法去說服選民『人行道比車子、摩托車重要』,這種狀況下很多人行道沒有辦法改善。」林柏勛說。

因此他認為,比起等英雄出來做事,更應該從制度面上改善問題。林柏勛也點出一個問題,現今的交通法規是以處罰為主,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建立以交通安全思維為主的法律,如1960年日本政府以《道路交通法》取代處罰導向的《道路交通取締法》,「這個制度更多的是如何保護用路人,這才是更平權的方向。」

2022年,交通部長王國材在全國交通安全月活動上表示,要改善交通問題,工程占1成、執法2成、教育7成。但許添本認為,這並不是比例的問題,而是先後順序。

「第一個先把工程做好,環境是最好的教育。」他以環境整潔為例,有乾淨的環境才能讓民眾保持乾淨,交通方面亦然,只有工程面完善,才能夠更好地推動教育與執法。

在無完善法規保障人行建設的情況下,更需要民眾擺脫車本主義思維,自願退讓一定程度的駕駛人權益,政府單位才能更容易推動人本的社會和交通環境,讓台灣從行人地獄走向徒步者天堂。

  • 監製蕭丁毓 卓冠齊
  • 網頁企劃洪詩宸 曾芯敏
  • 3D製作洪詩宸
  • 攝影李金龍 許家嘉
  • 網頁設計陳怡蒨
  • 網頁工程顏永富 江㛄璇
  •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.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