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南部水情拉警報
圖片來源 美聯社。2021年4月,空拍機拍下南投縣面積縮小的日月潭。
專題報導

中南部水情拉警報

每年5至10月為台灣豐水期,以梅雨及颱風作為主要水源。然而2020年迄今,台灣已逾3年未有颱風登陸;中南部又因地形阻擋,缺乏水資源挹注,面臨嚴峻的缺水危機。

作者 / 徐珮華 更新時間 2023/04/07 16:48 主圖來源/美聯社。2021年4月,空拍機拍下南投縣面積縮小的日月潭。

中南部水情一次看

3月1日起,台南轉為橙燈、嘉義轉為黃燈;22日起,新竹至北彰化轉為綠燈;30日起,高雄轉為橙燈。

綠燈代表水情提醒,將加強水源調度及研擬措施;黃燈代表第1階段限水,夜間10時至隔日早上5時減壓供水;橙燈代表第2階段限水,針對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大用水戶,實施減量供水。

台灣近年如何因應缺水?

短期調度用水

  • 成立中央旱災應變中心

    行政院3月1日成立應變中心,並召開第1次會議,將採取調度、節水及水庫整備等5面向因應缺水;22日召開第2次會議,啟動南部抗旱機制,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採聯合調度水源。

  • 人工增雨

    透過燃放焰劑或空中潑灑清水,在雲中加入催化劑,讓原本會降雨的雲多下一點雨。根據水利署統計,今年已施作14次人工降雨,皆採地面焰劑增雨。

  • 再生水廠擴增水源

    為確保產業不會與民生用水搶水,鳳山與臨海再生水廠每日擴增共1.3萬噸再生水。其中主要供應中鋼及中鋼鋁的鳳山再生水廠,供水量將從每日4.05萬噸增加到約4.6萬噸。

長期穩定供應

  • 海水淡化廠

    2021年2月,新竹南寮興建台灣本島第1座海水淡化廠,日產1.3萬噸供應民生用水。海水淡化原理為,利用能源將鹽水分離為淡水及含鹽量高的鹵水。

  • 再生水廠建設

    為穩定供應全台用水,截至2022年6月,政府已陸續推動11座再生水廠示範計畫。預計2026年起,每日總產水量達33.4萬噸,相當於新竹地區總用水量的6成。

更多策展